食品分析:第五版(国外优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


作者:(美)S.苏珊·尼尔森(S.Suzanne Nielsen)
开本: 16开
ISBN 978-7-5184-2138-1
出版时间:2019-05-01
印张:49
字数(千字):1137.0
定价:¥180.0
分享扫一扫
图书简介
《食品分析(第五版)》的特色在于突出了以教学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自学能力,大幅删减了以往教材中详细的试剂配制、繁琐的操作步骤等内容,强化了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和结果讨论。鉴于社会对食品安全性的关注日益增强,本教材加大了食品安全性检测方面的内容,并加强了仪器分析的比重,尽量多地介绍一些先进食品设备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第1章 食品分析简介
    1.1简介
    1.2食品分析原因及分析样品类型
    1.2.1 概况
    1.2.2 消费趋势和需求
    1.2.3 政府法规、国际标准和政策
    1.2.4 食品工业产品质量管理
    1.3 分析步骤
    1.3.1 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1.3.2 分析操作
    1.3.3 结果计算及解释
    1.4 方法选择
    1.4.1 实验目的
    1.4.2 方法特性
    1.4.3 方法的有效性
    1.4.4 对食物成分的考虑
    1.5 法定方法
    1.5.1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
    1.5.2 其他认可方法
    1.6 摘要
    1.7 思考题
    第2章 美国食品分析法规与国际标准
    2.1引言
    2.2在美国联邦法规规定下的食品组分
    2.2.1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2.2.2美国农业部(USDA)
    2.2.3美国商务部
    2.2.4美国烟酒税收和贸易局
    2.2.5美国环保局(EPA)
    2.2.6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
    2.2.7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
    2.3有关牛奶的法规与推荐建议
    2.3.1 FDA的职责
    2.3.2 USDA的职责
    2.3.3各州的职责
    2.4有关贝类的法规与推荐建议
    2.5政府机构制定的有关食品采购的规格
    2.6国际标准和政策
    2.6.1食品法典
    2.6.2其他标准
    2.7总结
    2.8研究问题参考
    第3章 营养标签
    3.1 引言
    3.2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标签法规
    3.2.1 强制性营养标签
    3.2.1.1格式
    3.2.1.2每日量值和份量
    3.2.1.3四舍五入法则
    3.2.1.4 含热量
    3.2.1.5 蛋白质含量
    3.2.2 合规性
    3.2.2.1 样品采集
    3.2.2.2 分析方法
    3.2.2.3 合格标准
    3.2.3营养素含量声明
    3.2.4 健康声明
    3.3 美国农业部食品标签法规
    3.4 总结
    3.5 思考题
    致谢
    引用
    第4章 分析数据的评价
    4.1前言
    4.2测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4.3可靠性分析
    4.3.1准确度和精密度
    4.3.2误差来源
    4.3.3特异性
    4.3.4灵敏度和检测限
    4.3.5质量控制措施
    4.4曲线拟合:回归分析
    4.4.1线性回归
    4.4.2相关系数
    4.4.3回归线中的误差
    4.5报告结果
    4.5.1有效数字
    4.5.2异常值和检验
    4.6小结
    4.7思考题
    4.8参考练习题
    第5章 取样和样品制备
    5.1 前言
    5.2 取样计划的选择
    5.2.1 取样计划的定义和目的
    5.2.2 影响取样计划选择的因素
    5.3 取样计划的种类
    5.3.1 属性取样和变量取样
    5.3.2 验收型取样法
    5.3.3 验收取样的相关风险
    5.4 取样程序
    5.4.1 前言
    5.4.2 实例
    5.4.3 手动取样与连续取样
    5.4.4 统计方面的注意事项
    5.4.5 取样和样品贮存中的问题
    5.5 样品制备
    5.5.1 常规粉碎的注意事项
    5.5.2 研磨
    5.5.3 酶失活
    5.5.4 防止脂质氧化
    5.5.5 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
    5.6 总结
    5.7 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光谱与质谱分析
    第6章 光谱法基本原理
    6.1 引言
    6.2光
    6.2.1光的性质
    6.2.2常用术语
    6.2.3光的干涉
    6.3物质的能级
    6.3.1物质的量子性
    6.3.2电子、振动和旋转能级
    6.3.3施加磁场中的核能级
    6.4光谱法中的能级跃迁
    6.4.1辐射吸收
    6.4.2辐射的发射
    6.5总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
    7.1 简介
    7.2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法
    7.2.1定量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7.2.2 比尔定律的偏差
    7.2.3 操作注意事项
    7.2.4 标准曲线
    7.2.5 仪器误差对吸光度测定精度的影响
    7.2.6 仪器
    7.2.7 仪器设计
    7.2.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性
    7.3 荧光光谱法
    7.4 小结
    7.5 问答题
    7.6 练习题
    参考文献
    材料来源
    第8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
    8.1 前言
    8.2 红外光谱原理
    8.2.1 电磁波中的红外区域
    8.2.2 分子振动
    8.2.3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
    8.3中红外光谱
    8.3.1仪器
    8.3.2样品光谱采集技术
    8.3.3中红外光谱的应用
    8.4近红外线光谱
    8.4.1原理
    8.4.2仪器
    8.4.3红外光?的定量方法
    8.4.4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
    8.4.5食品分析中的近红外光谱
    8.5拉曼光谱
    8.5.1原理
    8.5.2仪器
    8.5.3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8.6手持和便携技术
    8.7总结
    8.8学习提问
    参考文献
    第9章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9.1 引言
    9.2 原理
    9.2.1 原子中的能量转换
    9.2.2 原子化过程
    9.3 原子吸收光谱
    9.3.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原理
    9.3.2 电热(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原理
    9.3.3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9.3.3.1 辐射源
    9.3.3.2 原子化
    9.3.4 原子吸收分析的一般程序
    9.3.4.1 安全须知
    9.3.4.2 校准
    9.3.5 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
    9.3.5.1 光谱干扰
    9.3.5.2 非光谱干扰
    9.4 原子发射光谱
    9.4.1 火焰发射光谱原理
    9.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理
    9.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器
    9.4.3.1氩等离子体火炬
    9.4.3.1.1氩等离子体炬特性
    9.4.3.1.2样品引入和分析物激发
    9.4.3.1.3 径向和轴向观测
    9.4.3.2 检测器及光学系统
    9.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的一般程序
    9.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中的干扰
    9.5 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应用
    9.5.1 应用
    9.5.2 实际考虑
    9.5.2.1 试剂
    9.5.2.2 标准
    9.5.2.3 实验器具
    9.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9.6.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理
    9.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中的干扰
    9.7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比较
    9.8 小结
    9.9 思考题
    9.10 应用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核磁共振分析
    10.1 简介
    10.2 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
    10.2.1 磁场
    10.2.2 射频脉冲和驰豫
    10.2.3 化学位移和屏蔽
    10.2.4 1D核磁实验
    10.2.5 耦合和2D核磁共振
    10.3 NMR波谱仪
    10.4 应用
    10.4.1 NMR技术及常规应用
    10.4.2 特定食品的应用实例
    10.5 总结
    10.6 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资源材料
    第11章 质谱法
    11.1 引言
    11.2 仪器:质谱仪
    11.2.1 概述
    11.2.2 进样
    11.2.3 离子化
    11.2.4 质量分析器
    11.3 质谱解析
    1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11.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11.6 串联质谱
    11.7 高分辨率质谱
    11.8 应用
    11.9 总结
    11.10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色谱分析
    第12章 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12.1简介
    12.2萃取
    12.2.1 分批萃取
    12.2.2 连续萃取
    12.2.3 逆流萃取
    12.3 色谱
    12.3.1 发展历史
    12.3.2 一般术语
    12.3.3 气相色谱
    12.3.4 液相色谱
    12.3.5 超临界流体色谱
    12.4 色谱分离的理化原理
    12.4.1 吸附(液-固)色谱
    12.4.2 (液-液)分配色谱
    12.4.3 疏水作用色谱
    12.4.4 离子交换色谱
    12.4.5 亲和色谱
    12.4.6 尺寸排阻色谱
    12.5 色谱峰分析
    12.5.1 分离与分离度
    12.5.2 定性分析
    12.5.3 定量分析
    12.6 小结
    12.7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高效液相色谱
    13.1简介
    13.2 HPLC系统的组成
    13.2.1泵
    13.2.2进样装置
    13.2.3色谱柱
    13.2.4检测器
    13.2.5数据处理系统
    13.3 HPLC中的应用
    13.3.1正相色谱
    13.3.2反相色谱
    13.3.3疏水作用色谱
    13.3.4离子交换色谱
    13.3.5排除色谱
    13.3.6 亲和色谱
    13.4总结
    13.5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14.1 引言
    14.2 气相色谱(GC)的样品制备
    14.2.1概述
    14.2.2食品中溶质的分离
    14.2.3 样品衍生化
    14.3气相色谱仪器和色谱柱
    14.3.1载气供应系统
    14.3.2汽化室
    14.3.3 色谱柱温室
    14.3.4柱子和固定相
    14.3.5检测器
    14.4色谱理论
    14.4.1概述
    14.4.2分离效率
    14.5 GC的应用
    14.5.1 包装材料中残留挥发物的测定
    14.5.2多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标准物生成中的应用
    14.6总结
    14.7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篇 食品成分分析
    第15章 水分和总固形物分析
    15.1 引言
    15.1.1 水分分析的重要性
    15.1.2 食物中的水分
    15.1.3 样品收集和处理
    15.2 水分/水分含量
    15.2.1 概述
    15.2.2 烘干法
    15.2.3 蒸馏法
    15.2.4 化学方法:卡尔·费休滴定法
    15.2.5 物理方法
    15.2.6 水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15.3 水分活度
    15.3.1 概述
    15.3.2 水分活度的重要性
    15.3.3 水分活度测量
    15.4 水分吸附等温线
    15.4.1 概述
    15.4.2 等压干燥法
    15.4.3 自动重量水分吸附平衡
    15.4.4 水分活度、含水量和Tg关系相图
    15.5 总结
    15.6 习题
    15.7 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第16章 灰分分析
    16.1概述
    16.1.1定义
    16.1.2灰分分析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性
    16.1.3食品中的灰分含量
    16.2测定方法
    16.2.1样品的制备
    16.2.2干法灰化
    16.2.3湿法灰化
    16.2.4微波灰化
    16.2.5其他灰分的测定
    16.3方法的比较
    16.4总结
    16.5思考题
    16.6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第17章 脂质分析
    17.1 简介
    17.1.1 定义
    17.1.2 一般分类
    17.1.3 食品中脂类的含量
    17.1.4 分析的重要性
    17.1.5 总结
    17.2 溶剂萃取法
    17.2.1 简介
    17.2.2 样品制备
    17.2.3 溶剂选择
    17.2.4 连续溶剂萃取法:金鱼法
    17.2.5 半连续溶剂萃取法:索氏提取法
    17.2.6 非连续溶剂萃取法
    17.2.7 测定营养标签中总脂肪的气相色谱法
    17.3 非溶剂湿法萃取法
    17.3.1 牛奶脂肪测定方法:巴布科克氏法
    17.3.2 牛奶脂肪测定方法:盖勃氏法
    17.4 仪器方法
    17.4.1 红外法
    17.4.2 X射线吸收法
    17.4.3 核磁共振
    17.4.4 加速溶剂萃取
    17.4.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7.5 方法的比较
    17.6 总结
    17.7 学习疑问
    17.8 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第18章 蛋白质分析
    18.1 前言
    18.1.1 分类和一般注意事项
    18.1.2 蛋白质分析的重要性
    18.1.3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
    18.1.4 分析方法简介
    18.2基于氮含量的分析方法
    18.2.1凯氏定氮法
    18.2.2 杜马斯(氮气燃烧)法
    18.3红外光谱
    18.3.1原理
    18.3.2操作步骤
    18.3.3应用
    18.4比色法
    18.4.1染料结合法
    18.4.2基于铜离子的方法
    18.5基于紫外吸收测定蛋白质和肽的方法
    18.5.1蛋白质在280 nm的紫外吸收
    18.5.2 在190-220 nm下测定肽含量
    18.6非蛋白氮测定
    18.6.1原理
    18.6.2操作步骤
    18.6.3应用
    18.7方法比较
    18.8 特别注意事项
    18.9小结
    18.10问答题
    18.11应用题
    参考文献
    第19章 碳水化合物分析
    19.1 引言
    19.2 样品制备
    19.2.1基本信息
    19.2.2 单糖与低聚糖测定中的提取净化
    19.3 苯酚硫酸法测总碳水化合物
    19.3.1 原理和特点
    19.3.2 过程概要
    19.4 单糖与低聚糖
    19.4.1 总还原糖
    19.4.2 单糖与低聚糖的具体分析
    19.5 多糖
    19.5.1 淀粉
    19.5.2 非淀粉多糖(亲水胶体/食品胶)
    19.6 膳食纤维
    19.6.1 定义
    19.6.2 方法
    19.7 物理方法
    19.7.1 溶液中糖浓度的测定
    19.7.2 质谱分析法
    19.7.3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
    19.7.4 近红外光谱
    19.8 总结
    19.9 习题
    19.10 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第20章 维生素的分析
    20.1 概述
    20.1.1 定义和重要性
    20.1.2 分析的重要性
    20.1.3 维生素的计量单位
    20.1.4 提取方法
    20.1.5 方法概述
    20.2 生物分析方法
    20.3 微生物分析方法
    20.3.1 原理
    20.3.2 应用
    20.3.3 烟酸(niacin)
    20.4 化学分析方法
    20.4.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0.4.2 其他化学方法
    20.5 几种方法的比较
    20.6 小结
    20.7 研究问题
    20.8 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第21章 矿物质的传统分析方法
    21.1 前言
    21.1.1饮食中矿物质的重要性
    21.1.2食品加工中的矿物质
    21.2基本注意事项
    21.2.1本质分析
    21.2.2样品制备
    21.2.3干扰因素
    21.3方法
    21.3.1 EDTA络合滴定法
    21.3.2沉淀滴定法
    21.3.3比色法
    21.3.4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21.4盐的台式快速分析仪器
    21.5方法比较
    21.6总结
    21.7习题
    21.8实战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化学特性分析
    第22章 pH和可滴定酸度测定
    22.1 引言
    22.2 中和反应的计算和转换
    22.2.1 浓度单位
    22.2.2 中和和稀释用的方程式
    22.3 pH
    22.3.1 酸碱平衡
    22.3.2 pH计
    22.4 可滴定酸度
    22.4.1 概述和原则
    22.4.2 基本原理
    22.4.3 试剂的制备
    22.4.4 样品分析
    22.4.5可滴定酸度的计算
    22.4.6 食品中的酸度
    22.4.7 挥发酸
    22.4.8 其他方法
    22.5 总结
    22.6 思考题
    22.7 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23章 脂类功能特性的测定
    23.1 引言
    23.1.1 定义和分类
    23.1.2 分析的重要性
    23.1.3 食品中的含量和标准
    23.2 概述
    23.3 测定油脂含量的方法
    23.3.1 待测样品的制备
    23.3.2 折射率法
    23.3.3 熔点
    23.3.4 烟点、闪点和燃点
    23.3.5 冷冻试验
    23.3.6 浊点
    23.3.7 色泽
    23.3.8 碘价
    23.3.9 皂化值
    23.3.10 游离脂肪酸(FFAs)和酸价
    23.3.11 固体脂肪含量(SFC)
    23.3.12 稠度和延展
    23.3.13 煎炸用油中的极性组分
    23.4 脂类氧化——静态测定
    23.4.1 概述
    23.4.2 待测样品的制备
    23.4.3 过氧化值
    24.4.4 β-茴香胺值和T值(totox value)
    23.4.5 挥发性物质(己醛值测定)
    23.4.6 硫代巴比妥酸(TBA)测定法
    23.4.7 共轭二烯和三烯(Conjugated Dienes and Trienes)
    23.5 脂类氧化——评价脂类氧化稳定性 31
    23.5.1 概述 31
    23.5.2 烘箱保存实验
    23.5.3 油脂稳定指数法
    23.5.4 氧弹法(Oxygen Bomb)
    23.6 脂类成分分析方法
    23.6.1 概述
    23.6.2 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甲酯(FAMEs)
    23.6.3 红外光谱(IR Spectroscopy)分析反式脂肪酸
    23.6.4 甘油一酯、甘油二酯和甘油三酯
    23.6.5 胆固醇和植物甾醇
    23.6.6 薄层层析法(TLC)分离脂类组分
    23.7 总结
    23.8 问答题
    23.9 练习题
    第24章 蛋白质分离和表征
    24.1简介
    24.2蛋白质分离方法
    24.2.1引言
    24.2.2分步沉淀分离
    24.2.3 液相色谱分离
    24.2.4 按分子量分离
    24.2.5 电泳分离
    24.3 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24.3.1 氨基酸分析
    24.3.2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4.3.3 蛋白质功能特性评估
    24.4 总结
    24.5 研究问题
    答案
    参考文献
    第25章 食品及其组分中(总)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5.1 简介
    25.2 总酚的测定
    25.2.1 样品制备
    25.2.2 比色法检测总酚含量
    25.2.3 色谱法检测酚类
    25.3 抗氧化能力检测
    25.3.1 抗氧化能力检测的原理和局限性
    25.3.2 氢原子转移(HAT)检测法
    25.3.3 单电子转移(SET)检测法
    25.3.4 基于脂肪氧化的检测方法
    25.4 小结
    25.5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6章 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26.1 引言
    26.2 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基本原理
    26.2.1 酶动力学
    26.2.2 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
    26.2.3 酶测定方法
    26.3 酶应用
    26.3.1 底物分析
    26.3.2 酶活性分析
    26.3.3 生物传感器和固定化酶
    26.4 总结
    26.5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7章 免疫分析学

    27.1概述
    27.1.1定义
    27.1.2 抗原抗体反应
    27.1.3 抗体的选择
    27.2 原理
    27.3 固相免疫分析技术
    27.3.1 概述
    27.3.2 ELISA
    27.3.3 蛋白质印迹
    27.3.4 横流带法
    27.4 免疫亲和纯化
    27.5 应用
    27.6 本章小结
    27.7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8章 需氧量的测定
    28.1 前言
    28.2 方法
    28.2.1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28.2.2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28.3 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28.4 取样和处理要求
    28.5 总结
    28.6 思考题
    28.7 计算题
    参考文献
    第六篇 物理特性分析
    第29章 食品分析中的流变学原理
    29.1 引言
    29.1.1 流变学与质构
    29.1.2 基础方法与经验方法
    29.1.3 基础流变学方法的基本假设
    29.2 流变学基础
    29.2.1 应力的概念
    29.2.2 应变和(剪切)应变速率的概念
    29.2.3 固体:弹性模量与剪切模量
    29.2.4 流体粘度
    29.2.5 流体流变图
    29.3 流体的流变学模型
    29.3.1 Herschel-Bulkley模型
    29.3.2 牛顿模型
    29.3.3 幂律模型
    29.3.4 宾汉姆塑性模型
    29.4 流变学测量
    29.4.1 压缩,拉伸和扭转分析
    29.4.2 旋转粘度测量
    29.4.3 振荡流变测量
    29.5 摩擦学
    29.6总结
    29.7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0章 热分析
    30.1 引言
    30.2材料科学
    30.2.1无定形结构
    30.2.2结晶结构
    30.2.3半结晶结构
    30.2.4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
    30.3原理与方法
    30.3.1热重分析
    30.3.2差示扫描量热法
    30.3.3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
    30.4应用
    30.4.1样品制备
    30.4.2其他应用
    30.5结论
    30.6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1章 颜色分析
    31.1 引言
    31.2 颜色的生理基础
    31.3 颜色体系
    31.3.1视觉体系
    31.3.2颜色的仪器测量
    31.3.3色度计和色度空间
    31.4 颜色测定的实际问题
    31.4.1光与样品的相互作用
    31.4.2仪器的选择
    31.4.3色差方程和色度公差
    31.4.4样品制备
    31.5 总结
    31.6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32章 食品微结构测定技术
    32.1 前沿
    32.2显微技术
    32.2.1简介
    32.2.2 光学显微镜
    32.2.3 电子显微镜
    32.2.4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32.2.5原子力显微镜
    32.3化学成像
    32.3.1简介
    32.3.2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镜
    32.3.3共焦拉曼显微镜
    32.3.4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32.4 X射线衍射
    32.5.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32.6?实例探究
    32.6.1?脂肪混合
    32.6.2?食品乳化液
    32.7总结
    32.8思考题
    第七篇 食品有害物及其成分分析
    第33章 食品污染物、残留及重要化学成分分析
    33.1引言:当前及新兴的食品危害
    33.2分析方法
    33.2.1分析方法的选择
    33.2.2样品制备
    33.3农药残留分析
    33.3.1简介
    33.3.2分析方法的类型
    33.3.3用于检测、鉴定和/或定量的分析技术
    33.4霉菌毒素分析
    33.4.1简介
    33.4.2取样
    33.4.3检测和测定
    33.5抗生素残留分析
    33.5.1简介
    33.5.2检测和测定
    33.6转基因生物的分析
    33.6.1简介
    33.6.2 DNA方法
    33.6.3蛋白质方法
    33.7过敏原分析
    33.7.1简介
    33.7.2蛋白质方法
    33.7.3 DNA方法
    33.8其他化学污染物和不良成分分析
    33.8.1简介
    33.8.2亚硫酸盐
    33.8.3硝酸盐/亚硝酸盐
    33.9小结
    33.10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第34章 异物分析
    34.1 引言
    34.1.1 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34.1.2 良好操作规范
    34.1.3 缺陷行动水平
    34.1.4 分析目的
    34.2 总则
    34.2.1 术语定义
    34.2.2 污染物诊断特征
    34.3 官方批准的方法
    34.4 基本分析
    34.4.1 筛分法
    34.4.2 沉降法
    34.4.3 浮选法
    34.4.4 方法的客观性/主观性
    34.5 其他技术
    34.5.1 概述
    34.5.2 X-射线摄影技术
    34.5.3 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技术
    34.5.4 电导法
    34.5.5 撞击声发射
    34.5.6 显微镜技术
    34.5.7 近红外光谱技术
    34.5.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4.6 方法比较
    34.7 应用于食品加工的分离原则
    34.8 总结
    34.9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5章 食品法医学调查
    35.1 前言
    35.2 需要法医调查的典型/非典型事件
    35.3 食品法医团队的基本组成
    35.3.1 食品法医团队本质
    35.3.2 规划与设计
    35.3.3 文件编制
    35.3.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5.3.5 取样与物流
    35.4 分析前的询问
    35.5 “问题样品”分析
    35.5.1 外来物污染
    35.5.2 异味与污染
    35.6事件四要素确认:What, Where, When, 以及How
    35.7 数据解释与报告
    35.8 小结
    35.9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王永华,2005.05-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任教 2009.10-2010.10 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学系/结构生物学,访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酶与生物脂质及食

为您推荐
  • 48.0
    食用菌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立项教材)
  • 68.0
    现代食品原料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在线客服

微信公众号

天猫旗舰店